7月4日至15日,三江学院薪火志愿服务团队跨越1843里山河,以青春作舟、热忱为帆,奔赴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白石渡镇中心小学,持续开展为期11天的“承长征薪火,燃支教青春”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。
图为白石渡镇中心小学大门
宜章县,这片红军长征途经的红色热土,承载着厚重的革命记忆。团队以“踏红色征途,播撒知识火种;携青春热忱,点亮童梦星河”为信念锚点,走进白石渡镇中心小学开展支教。志愿者们接过长征精神的火种,将先辈坚韧奉献的信念融入青春血脉,以科技、红色、非遗、体育四类特色课程为灯,照亮孩子们求知路的同时,也让长征精神在陪伴成长中焕发新光彩,书写属于青春与童真的双向奔赴故事,在彼此生命里刻下温暖而深刻的成长印记。
展开剩余88%图为白石渡镇中心小学小朋友与志愿者双向奔赴的照片
一、课程内容与精彩瞬间
1.浸润心灵的红色课程
红色课程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。作为长征“第三道封锁线”,白石渡镇的孩子们借助VR眼镜,再次“走进”长征历程,在虚拟场景中体会“不怕牺牲、坚韧不拔”的长征精神;退伍军人志愿者带来的军事体育课上,孩子们在队列训练中学会纪律与协作,中国空军史课程搭配战斗机模型拼装,让爱国情怀与责任意识在互动中扎根,红色基因在少年心中代代相传。
图为VR长征课程
图为折叠红军帽
图为军事课程体验
图为空军知识课程
2.点亮好奇的科技课程
科技课程里,志愿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实践。孩子们亲手组装手摇发电机,看灯泡在转动中亮起;操控简易潜艇模型,观察浮沉的奥秘;通过潜望镜探索“隐藏的世界”,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科学的神奇,好奇心与探索欲被悄然点燃。马德堡半球实验中,当孩子们合力也拉不开抽去空气的半球时,对“大气压”的探究欲被彻底激发,科学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。
图为手摇发电课程
图为马德堡半球实验
图为潜水艇课程
图为潜望镜课程
3.传承文脉的非遗课程
非遗课程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对话。扎染课上,孩子们将白布折叠捆扎后浸入染料,展开后颜色交错的纹样惊艳呈现,在动手体验中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;南京绒花制作中,五彩丝线在指尖缠绕、塑形,一朵朵精致的绒花渐渐绽放,孩子们亲身体会这项南京非遗的细腻灵动与吉祥寓意;书法课上,一笔一划临摹汉字,笔墨间的文化韵味悄然浸润心灵,非遗之美在实践中被触摸、被传承。
图为漆扇体验课程
图为书法课程
图为非遗扎染课程
图为南京绒花课程
4.强健体魄的体育课程
体育课程是活力与协作的舞台。太极拳课上,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舒展肢体,一招一式中磨练心性、强健体魄;军事体育课的训练,让孩子们在挑战中学会坚持。
太极课程
二、双向奔赴的温暖互动
翻山越岭的1843里,不仅是空间的距离,更是心灵靠近的旅程。志愿者们提前备课到深夜,只为让课程更生动;课间陪孩子们嬉戏,校园里满是欢快的笑声。下午,他们还特意留出一段时间,耐心讲解孩子们不懂的题目,他们还和每个小朋友拍下合照,照片里的笑脸,是这段时光最珍贵的纪念。
图为课间志愿者与孩子们互动
图为课间心理小活动
而孩子们的回应同样温暖——悄悄放在讲台上的玩具、用彩纸折的星星、结营时塞到手里的感谢信,这些纯粹的善意让志愿者们的每一份付出都有了沉甸甸的意义。
图为和小朋友的合照回忆
三、媒体关注的宣传助力
此次支教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。宜章县电视台对红色课程中的VR长征体验、科技课程的趣味实验进行了专题报道,镜头记录下孩子们探索时的专注与欢笑;南京励志阳光基金会和南京科菲平公益基金会公众号,特别是朝夕社会工作公众号对本团队的特别报道,让更多人了解到这场双向奔赴的成长,也让支教的意义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递。
图为电视台报道
四、支教之行的总结与展望
1843里的翻山越岭,是青春的热忱在实践中绽放;双向奔赴的成长,是支教活动最珍贵的馈赠。科技课程点燃了探索的火种,红色课程厚植了家国情怀,非遗课程传承了文化根脉,体育课程强健了少年体魄——这些都是他们平日难以接触到的知识与体验,为他们的世界推开了一扇扇新的窗。
图为团队志愿者与小朋友的合照
未来,这群大学生志愿者会带着这份独特的经历继续前行。他们会将支教中收获的感悟融入学业与生活,更懂得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,也更明晰青年一代的使命——无论是在校园里深耕知识,还是未来走向社会,他们都会以更坚定的姿态践行责任,让1843里的青春故事化作持续前行的动力,让“薪火相传”的信念在更多行动中落地生根,用热忱与担当书写属于青年的成长答卷。
发布于:北京市盛康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